2022 年夏末,张翰自编自演自制片的《东八区的先生们》登陆荧屏,这部宣称对标 “男版《三十而已》” 的男性群像剧,本想描绘沪上四位中年男性的奋斗与成长,最终却以豆瓣 2.2 分、全网下架的结局收场。这场轰轰烈烈的创作翻车,不仅是一部剧的失败,更暴露了都市剧创作中对现实的疏离、对性别认知的滞后,成为影视行业值得警惕的 “反面教材”。


剧集的核心设定本具现实潜力:人工智能工程师童语、大学老师郭崇、品牌店长向小飞、西餐厅厨师李杰森,四位大学室友在上海奋斗十余年,站在而立与不惑之间遭遇事业瓶颈与情感困惑。这样的人物配置本可触及中年男性的真实困境 —— 职场晋升的天花板、婚恋焦虑的缠绕、友情与现实的碰撞,正如编剧余飞所言,男性也有 “和着啤酒咽下去的眼泪”。但剧集呈现的却是悬浮的幻梦:童语在公司公然与女上司纠缠情感,却能轻松推进核心项目;向小飞仅凭 “假扮男友” 的戏码,就赢得豪门千金的求婚;四人动辄开着豪车聚会,丝毫不见沪漂族的房贷压力与生存焦虑,所谓的 “困境” 不过是无病呻吟的台词堆砌。


比剧情悬浮更致命的,是剧集对女性的冒犯与物化。开篇泳池派对上,四位男主将外国女性主动示好称为 “为国争光”,暴露了对两性关系的狭隘认知;童语拽住许多内衣带防止其摔倒的桥段,搭配 “拽舒服了” 的低俗调侃,突破了尊重女性的底线;更将女性生理期污名化为 “万年流血不死的生物”,充满对女性生理特征的无知与恶意。这些情节并非无心之失,而是创作者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投射 —— 当张翰自信宣称 “懂观众想看什么” 时,实则将过时的 “霸总审美” 与性别偏见当作了创作真理,最终必然引发以女性为主体的观剧群体的强烈反弹。
在男性群像的塑造上,剧集彻底偏离了 “真实” 轨道。四位男主的友情仅停留在喝酒看球的表面,缺乏《男人帮》中对情感与人生的深度探讨;所谓的 “成长” 更像是机械的剧情推进:童语离职创业轻松获得投资,向小飞离婚后轻易复婚,郭崇表白即成功,李杰森买房毫无阻碍,所有现实难题都在 “杰克苏” 光环下迎刃而解。对比《欢乐颂》中 “五美” 的挣扎与蜕变,《东八区的先生们》的男主们既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,也没有反思自我的自觉,反而充斥着 “油腻而不自知” 的迷之自信,这种脱离现实的人物塑造,让男性群像剧的创作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

剧集下架并非终点,而是影视创作的重要警示。它证明悬浮的剧情、冒犯的表达终究会被市场抛弃,也揭示了男性群像剧的破题关键:不是套用女性群像剧的模板,更不是沉溺于自我幻想,而是要像《三十而已》还原女性困境那样,真诚触摸男性在家庭责任、职业转型、自我认同中的真实痛点;像《人世间》刻画男性群像那样,在时代浪潮中展现人性的复杂与温暖。
《东八区的先生们》的落幕,应当成为都市剧创作的 “清醒剂”。它提醒创作者:观众需要的不是 “丑陋而自信” 的角色狂欢,而是能照见现实的真诚表达;影视行业追求的不是流量与话题,而是对人性的尊重、对生活的敬畏。唯有摒弃偏见与浮躁,扎根现实土壤,才能真正打造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—— 这或许是这部争议剧集留给行业最有价值的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