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 月 18 日,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电影《731》上映,首日票房成绩亮眼,排片率超 70%,半天票房破 2 亿,预售成绩也相当出色。然而,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影片口碑迅速崩盘,豆瓣评分仅 5.2 分,微博等平台上质疑声、批评声铺天盖地,“退钱” 之声不绝于耳。这部本应沉重且震撼的历史题材影片,缘何陷入如此尴尬境地?深入剖析,不难发现其在创作层面存在诸多弊病。


从叙事角度来看,《731》节奏混乱不堪。影片试图展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历史,却未能构建起清晰合理的叙事脉络。情节跳跃突兀,场景转换生硬,观众仿佛被强行拉扯在不同片段之间,难以形成连贯的情感体验。例如,在展现受害者被抓捕与进入实验环节之间,缺乏必要的过渡与铺垫,使得整个过程显得仓促而唐突,观众无法真切感受到受害者所经历的恐惧与绝望逐步加深的过程。同时,情感渲染力几乎为零,本应极具冲击力的实验场景,在平淡的叙事节奏下,如同冰冷的资料展示,难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弦,无法引发强烈的共鸣。


角色塑造方面,同样问题重重。姜武饰演的角色戏份过重,几乎占据全片 40%,独角戏过多导致影片群像塑造严重失衡。其他角色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,形象模糊,缺乏个性与深度,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未能得到充分展现与梳理,使得整个故事显得单薄且缺乏立体感。例如,众多受害者角色仅仅是苦难的符号,没有自身独特的经历与情感起伏,观众难以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与情感连接。而虚构的日本女军官角色,不仅未能起到丰富剧情或深化主题的作用,反而因一些不必要的细节(如整理卷筒卫生纸的慢镜头)被观众诟病为 “洗白侵略者”,尽管导演强调这是 “人性复杂性的艺术表达”,但在影片整体叙事混乱的背景下,这种表达显得格格不入,难以被观众接受。


更为致命的是,影片将严肃的历史题材过度商业化,处理成类似 “大逃杀” 类型的商业片。部分情节与场景设置,如白瓷砖实验室、抽水马桶等,被观众质疑不符合历史事实,尽管历史顾问拿出史料证明遗址存在相关遗迹,但这些过于现代化、奢华的场景设计,仍然打破了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想象,让影片的历史厚重感大打折扣。还有些情节被吐槽像《越狱》《鱿鱼游戏》,甚至名场面被调侃成 “哈利波特飞翔”,这种对经典商业片元素的生硬模仿,使得影片失去了对历史题材应有的尊重与敬畏,沦为追求感官刺激的商业噱头。
《731》的口碑崩盘为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敲响了警钟。历史题材影片肩负着还原历史真相、传递民族情感与价值观的重任,创作者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,绝不能忽视历史的严肃性与艺术性的融合。只有精心打磨叙事结构、塑造丰满立体的角色、尊重历史事实,才能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历史佳作,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震撼与力量,而非陷入口碑崩塌的泥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