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威尼斯丽都岛的海风拂过舒淇微湿的眼眶,这位纵横影坛三十年的华语女星,在《女孩》首映礼近十分钟的起立掌声中,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蜕变。作为第 82 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受关注的华语作品,《女孩》不仅承载着舒淇对 80 年代基隆港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,更以独特的镜头语言,为国际影坛带来一股东方女性叙事的清新之风。
影片将故事锚点定于 1988 年的基隆港,潮湿的鱼市、斑驳的违章建筑与少女林小丽藏在衣柜里的红气球,构成了那个年代女性生存困境的隐喻图谱。舒淇在记者会上透露,选择这个时空背景既是对个人成长记忆的回溯,更是希望通过小丽的故事,展现 “女性意识觉醒初期的挣扎与闪光”。为还原真实的时代质感,剧组耗时三个月 1:1 搭建违章建筑群,甚至精确调配不同时段鱼市的腥味浓度,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,让基隆港的市井气息透过银幕扑面而来。
在处理家庭暴力这一沉重主题时,舒淇展现出超越新人导演的成熟克制。她刻意规避直接施暴镜头,转而用 “衣柜拉链的金属摩擦声”” 父亲摩托车由远及近的轰鸣 “等声音元素,构建出令人窒息的心理压迫感。这种创作选择既源于对新人演员白小樱的保护,更暗含着对观众共情能力的尊重 —— 当镜头跟随小丽颤抖的手抚摸破损的玩偶时,那种无声的恐惧远比直白的暴力画面更具穿透力。正如舒淇所言:” 我希望观众不是旁观者,而是能走进小丽的衣柜,感受她的呼吸与心跳。”
侯孝贤导演的影响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却又不着痕迹。从《千禧曼波》中的曼波桥意外出现在《女孩》的菜市场场景,到 “先立人物再讲故事” 的创作准则,舒淇将恩师的电影哲学与个人女性视角巧妙融合。摄影指导余静萍(《少年的你》金像奖得主)用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,既呈现了基隆港的灰暗压抑,又在小丽遇见转学生李莉莉的段落里,让红裙与蓝天构成充满希望的视觉符号,这种影像表达恰是舒淇对 “残酷与诗意共生” 的美学诠释。
映后媒体评价呈现出有趣的分化:Letterbox 上的四星评价盛赞影片 “用细腻的女性触觉重构了时代记忆”,而三星评价则认为其 “过于遵循电影节美学范式”。但无论如何,当舒淇在首映礼上蹲地掩泪的瞬间,当邱泽谈及通过角色与已故父亲完成和解时的哽咽,《女孩》已然超越了一部普通处女作的意义 —— 它既是舒淇艺术生涯的新起点,更是华语电影女性创作者走向国际舞台的有力宣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