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下音乐市场,新歌推广面临着重重困境。短视频时代,信息碎片化严重,听众易陷入 “音乐茧房”,新歌很难突破固有圈层被大众听见。歌手们为让新作获得关注,需付出诸多努力,可即便如此,仍有大量优秀作品石沉大海。而《打歌 2025》的出现,宛如一道曙光,为这沉闷的音乐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
这档节目有着极为鲜明的定位与规则,其核心目标便是为年度新声搭建展示舞台,助力不同资历、流派与尝试的音乐人及作品被听见。节目硬性规定只能演唱 2025 年发行的新歌或其新编版本,这一要求看似严苛,却极大地保证了内容的新鲜度与时效性。歌手们站在这个舞台上,没有情怀滤镜与历史热度可依靠,每一首新歌都是在 “零起点” 与观众初次见面,接受最直接的评判。


从节目呈现的舞台来看,风格多元,百花齐放。第一期节目中,阿云嘎带来的《知己》是中国原创音乐剧《风声》的选段,他以音乐剧演员特有的表演张力与高亢嗓音,将歌曲中的情感细腻展现,惊艳全场,斩获首期 “最能打歌曲”。何洁则选择用《Kill the Flowers》表达 “反抗刻板审美” 的态度,即便在演唱中出现高音破音的小插曲,但其气场全开的表演依然赢得观众认可,大家看到了她敢于挑战高难度作品的勇气。欧阳娜娜用大提琴结合弦乐,重新演绎《我的爱没前奏》,展现出独特的 “娜式表达”。之后的节目里,龚琳娜的《问西湖》,运用元曲戏腔和细腻身段,把舞台幻化成流动的水墨画,将现代发声技术与传统戏曲唱腔完美融合,堪称教科书级的演绎;王赫野的《手心海》,把感情中的纠结与拉扯诠释得入木三分,拉近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。


从产业角度而言,《打歌 2025》推动了音乐产业链的良性运转。它为上游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展示窗口,激励音乐人创作更多优质新歌。以往很多音乐人因作品缺乏曝光机会而创作热情受挫,如今在这个舞台上,新歌有了被看见、被认可的可能,无疑为音乐创作注入了强心剂。在中游,节目通过直播与多平台协同的传播方式,让音乐作品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,提升了作品的传播效率与影响力。下游的音乐消费市场,也因节目中优质新歌的不断涌现,刺激了听众对新歌的消费欲望,无论是音乐平台的付费收听,还是可能衍生出的线下演出等消费场景,都得到了有力推动。而且,节目首创的跨屏互动、多平台协同推荐体系,从直播前一周就在 ai 荔枝平台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(TME)开启预热,直播当天观众可通过多平台参与投票、助力,播出后 Live 音频和剪辑片段迅速上线扩散,形成了立体化、可持续的传播生态,进一步激活了音乐产业的各个环节 。